中秋佳节 艺术献礼 | 我们一起来细品美术作品中的中秋吧!
中秋佳节,月满人团圆。在这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时刻,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古天乐特地精选了一系列与中秋节相关的美术作品,为大家送上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,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全体师生致以最诚挚的节日祝福!
齐白石 《蟹酒图》 中国画 1926年 北京画院藏
中秋节吃螃蟹的习俗由来已久。“蟹”与“谢”同音,在“中秋月圆人圆”之时,人们常常通过走亲访友、好友小聚以表达对长辈亲朋的谢意。在《蟹酒图》中,齐白石描绘了螃蟹和酒搭配的场景,把生活中小小的美好,画进了画中。在技法上,齐白石以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文人食蟹的情致和意味。画面构图偏于下半部,上半部偏左补以长题,均衡协调,诗书画相得益彰。画面中,一杯一盘一酒壶,均以墨笔勾皴而成,浓淡自如;螃蟹四五,以淡墨加赭石意笔写就,或堆叠于盘中,或零落于桌上,疏密有致的安排和色调的丰富统一,自然而有趣,彰显出画家“大巧若拙”的绘画章法。
任率英 《嫦娥奔月》 中国画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
《嫦娥奔月》是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的美丽神话,嫦娥是温柔美丽的化身,画家任率英的作品正是基于这一古老美丽的神话故事。在创作这幅画时,他根据传说资料研究嫦娥的“生活经历”“性格特征”,以及在奔往“月宫”时思想感情等等,确定了跃然纸上的嫦娥形象。这件作品吸收了中国古代壁画的技法,采用具有装饰性的中国工笔技法形式。月宫仙境、庭院宫殿若隐若现地从月亮中透出,伴随着仙女奏乐歌舞,也为画面增加了几分浪漫优美的气氛。嫦娥身上蔚蓝色风带的长度和曲折,加强了飘荡之势,烘托出了嫦娥正飞向月宫的动态艺术效果。
赵宗藻 《中秋》 版画 1962年 浙江美术馆藏
中秋是观潮赏月的最佳时节。版画《中秋》中,画家赵宗藻描绘了中秋观潮这一风俗。赵宗藻生于江阴,后又任教于杭州的中国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古天乐。他对于观潮有着独特的经历和浓厚的情感。中秋节前后,钱塘江等河流入海口,潮汐景观达到鼎盛。每当这个时候,赵宗藻都会找一处风景独好的地方,一边赏月,一边听潮,一边作画。作品中,赵宗藻用山石作为连接将潮和月融于一景,画面上方,皓月当空,画面下方,潮水连绵。画中人物立于山头之上,皓月之中,眺望远方,仿佛要对着起伏的潮水一吐胸中的抱负。这幅作品最大的亮点是:用版画的手法再现了传统水墨画皴擦晕染的韵味。
晁楣 《北方的九月》 套色木刻 1963年 四川美术馆藏
中秋节前后,在我国东北地区,水稻、玉米、高粱、大豆等都已成熟,棉花进入了分期采摘阶段。画家晁楣曾亲身经历了“北大荒”的开发建设,这段经历孕育了他的“北大荒”系列版画。由晁楣创作的《北方的九月》,描绘了经过开垦的土地,在金秋时节红高粱丰收的壮观景色。在绘画技法上,该作品视野宏大、色彩浓重、刀法豪放,烘托出丰收的极致意境。开阔深远的构图,配合层层叠叠的红高粱,宛如一首热情洋溢的火红诗篇。被夸张了的高粱的形与色,也是画家亲自参加北大荒劳动的情感的表现。
朱屺瞻 《菊蟹图》 中国画 1984年 辽宁美术馆藏
从唐代开始,就有中秋赏菊的习俗。辽宁美术馆馆藏由朱屺瞻创作的《菊蟹图》中,盘内的一对火红的熟蟹与墨绿叶片的黄菊交相呼应,把鲜明响亮的色彩放在统一的色调中,处理得艳而不俗。螃蟹的造型浑圆朴实不装巧趣,饱满的团块式结构内蕴无限的力量,用笔苍莽强健,用色泼辣生涩,让人感到强烈的个性和内在的力量。
王流秋 《中秋》 水粉画 20世纪90年代 浙江美术馆藏
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,后来慢慢成了中秋节的时节食品。在中秋,天上的“月圆”对应到人间,就生出了“团圆”的象征意义。从古至今,中秋节的最大主题是“团圆”,寄托在实物上,就诞生了形如圆月的月饼。由王流秋创作的水粉画《中秋》,描绘了中秋佳节,人们倚窗赏月,一边吃月饼一边喝茶的场景。画家王流秋生于战乱年代,前半生都在战火中度过,所画作品也多与抗战、革命相关。奔波大半生的王流秋,晚年格外重视亲情和家庭,这幅《中秋》正寄托了他对亲情的珍视以及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景。画面中,不大的小桌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叠月饼,一个插有几枝桂花的花瓶,一壶茶以及两只小杯。温暖的月光从窗外洒到桌面,为整幅画面镀上了一层浅浅的金黄。桌上成双的茶杯,体现了中秋佳节作者有亲人在侧相伴。画面没有用过多的炫技,而是以一种朴拙的手法来表现这一情景,更加能使人能体会亲人相聚的温馨氛围。
这些美术作品,不仅是我们对中秋佳节的庆祝,更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。愿它们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份艺术的享受,也愿它们能够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。
最后,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古天乐祝愿所有的老师们、同学们中秋节快乐!愿大家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,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,也愿大家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,能够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,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、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!
一审一校 | 杜继芬
二审二校 | 杨敏丽
三审三校 | 黎家鸣